《刑事审判参考》 案例: 超标电动车不属于机动车
林某危险驾驶案——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 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
来源: 《刑事审判参考》 总第 94 集[第 894 号]
一、 基本案情
被告人林某, 男, 1966 年 10 月 14 日出生。 2012 年 10 月 4 日因涉嫌犯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
某省某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林某犯危险驾驶罪, 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某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2012 年 10 月 3 日 19 时许, 被告人林某醉酒驾驶一辆“台铃” 牌电动自行车, 行至某村路口时被当场查获。 经鉴定, 林某血液酒精含量为 179.04 毫克/100 毫升。某市人民法院认为, 被告人林某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 其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林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认罪态度较好, 可以从轻处罚。 据此,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 第六十七条第三款之规定,某市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林某犯危险驾驶罪, 判处拘役二个月, 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一审宣判后, 被告人林某未提出上诉, 公诉机关亦未抗诉,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二、 主要问题
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 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
三、 裁判理由
实践中, 对于汽车、 货车等常见车型认定为机动车没有异议, 但对于以动力装置驱动且设计最高时速、 空车质量、 外形尺寸超出有关国家标准, 达到或者接近机动车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以下
简称超标车) 是否属于机动车, 争议较大。 各地司法机关对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 存在不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主要理由是:(1)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属于非机动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道交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 第四项规定: “‘机动车’ , 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 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非机动车’ , 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 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 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 空车质量、 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根据《道交法》 的规定, 机动车、 非机动车在逻辑上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 既然符合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是非机动车, 超标电动自行车则不属于非机动车。
(2)超标电动自行车符合机动车类别中摩托车的技术条件。 2012 年 9 月 1 日施行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强制性国家标准 GB7258—2012, 以下简称《机动车国标》 )将摩托车界定为由动力装置驱动, 具有两个或者三个车轮的道路车辆, 并将电驱动、 最大设计车速不大于 20 公里/小时、 具有人力骑行功能, 且整车整备质量、 外廓尺寸、 电动机额定功率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两轮车辆等四类车排除在外。 其中, 最大设计车速不大于 50 公里/小时的属于轻便摩托车, 最大设计车速大于 50公里/小时的属于普通摩托车。 根据该规定, 超标电动自行车已达到轻便摩托车甚至普通摩托车的技术条件, 故属于机动车。
(3)出于安全保障需要有必要将超标电动自行车认定为机动车。 实践中, 为满足消费者快捷出行的需求, 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商制造的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大于 20 公里/小时, 整车质量也超过 40 千克。 这些超标电动自行车速度较快, 安全性能较低, 加之一些驾驶员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 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超标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继摩托车之后事故最多发的车型之一。 为有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对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行为应当作为犯罪处理。 本案中, 被告人林某醉酒后驾驶的电动自行车设计最高车速大于20 公里/小时, 整车质量超过 40 千克, 已达到轻便摩托车的技术标准, 属于机动车, 据此应当认定林某醉酒驾驶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宜将超标电动自行车认定为“机动车”, 在道路上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 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危险驾驶罪属于行政犯, 对“机动车” 等概念性法律术语的理解应当与其所对应的行政法规保持一致, 不能随意扩大解释。
目前, 对于超标电动自行车是否属于机动车, 相关行政法规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虽然根据《机动车国标》 对摩托车的规定, 部分超标电动自行车符合摩托车的技术条件, 似属机动车, 但《机动车国标》
并未明确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只是规定符合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电动自行车不属于摩托车。 退而言之, 即使《机动车国标》 明确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其法律性质与效力
也存在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规定, 保障人体健康、 人身、 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标准, 必须执行。 据此, 《机动车国标》 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 但强制
性国家标准是否属于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虽然从其设置的权利义务和效力等实质要件判断, 强制性国家标准与部门规章并无实质差异, 但从其制定与发布的程序、 体系结构、 名称内容
等形式要件判断, 其不属于部门规章, 只是接近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因此, 国家标准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不具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约束力。 只有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明确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之后, 人民法院才能据此认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机动车。 在此之前, 不应片面地以超标电动自行车符合《机动车国标》 的规定, 或者以《道交法》 未排除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为由, 认定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或者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这种认定, 属于不合理的扩大解释, 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在实践层面还会造成行政执法的困境。《道交法》 规定, 无证驾驶机动车应当受行政处罚, 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从未颁发过超标电动自行车驾驶证, 故无权对无证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行为进行处罚, 对醉驾超标电动自行车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更是无从谈起。
(二) 将超标电动自行车作为机动车进行规定和管理存在较多困难。
一是当前尚不具备将超标电动自行车规定为机动车的现实条件。2009 年 6 月 25 日制定的《电动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强制性国家标准 GB24157—2009,以下简称《摩托车国标》) 本拟于2010 年 1 月 1 日施行, 但其关于最大设计车速为 20-50 公里/小时的属于轻便摩托车的规定, 遭到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抵制。因目前生产和销售的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最大设计车速已超过 20 公里/小时, 如果将这部分电动自行车作为轻便摩托车进行管理, 会导致大量生产厂商被迫停业停产整顿甚至转产, 也会增加消费者的出行成本, 导致购买力大幅下降。 2009 年 12 月 15 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不得不专门就电动摩托车相关标准实施事项下发通知(国标委工一〔2009〕 98 号), 决定暂缓实施《摩托车国标》 等 4 项国家标准中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内容, 并表示将加快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2 年 5 月 11 日, 《机动车国标》 发布后, 再次引发关于超标电动自行车是否属于机动车的争议。 同年 8 月 14 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与公安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交通运输部、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自行车协会等部门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上达成一致意见, 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的修订要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其不受限于《机动车国标》 等现有国家标准相关条款的规定。 在《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新标准出台后,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及时梳理和调整相关国家标准, 保持国家标准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 超标车的性质仍需留待电动自行车国标修订完善时予以明确。
二是将超标电动自行车作为机动车进行管理难度较大, 且超标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根据机动车管理的相关规定, 机动车在上路行驶前, 应当通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登记审查, 获得机动车登记证书、 号牌和行驶证, 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机动车驾驶人还应当考取机动车驾驶证。 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时间。 超标电动自行车一旦证照齐全, 就可以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但如果有大量超标电动自行车与汽车、摩托车在有限的机动车道上抢行, 无疑会造成一种无序状态, 大大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 公众普遍认为超标电动自行车不属于机动车, 此类醉酒驾驶或者追逐竞驶的行为人往往不具有相关违法性认识与故意杀人、 抢劫、 强奸等自然犯不同, 危险驾驶罪是行政犯, 对行为人违法性认识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在驾驶的事实, 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驾驶的车辆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机动车。 从该罪防范社会危险的罪质特征考虑, 判断行为人是否认识到其驾驶的车辆属于法律意
义上的机动车, 需要根据一般人的生活经验、 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如前所述, 国家既未对超标电动自行车的法律属性作出明确规定, 又未对其按照机动车进行管理, 在此情况下要求普通公众认识到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既不现实, 也不妥当, 甚至有些强人所难。 因此, 目前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或者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追逐竞驶的行为人普遍不具有构成危险驾驶罪所需的违法性认识。 如对这种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则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实践中, 有的地方为了解决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的认识因素问题, 由交通管理部门出具情况说明或者鉴定意见, 称涉案的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然而, 这种做法既不能证明行为人认识到自己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属于超标电动自行车, 更不能证明行为人认识到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况且, 在相关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的情况下, 地方交通管理部门或者鉴定机构认定超标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 超出了其权限范围。 本案被告人林某到案后认罪,且未提出上诉, 并非因为其认为自己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属于机动车,而是基于“醉酒驾车一律要受刑事处罚” 的错误认识。 故不能因为林某认罪, 就简单认为其具有危险驾驶的违法性认识。
(四) 将醉驾超标车等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打击面过大,社会效果不好电动自行车因其方便快捷, 已成为人们常用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据统计, 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目前已超过 1.6 亿辆, 且逐年快速递增。 由于大部分电动自行车都存在超标现象, 如果将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等行为一律作为犯罪处理, 将会大大扩大刑法的打击面。 这
样的效果并不好, 毕竟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绝大多数行为人都是没有前科劣迹的普通公民, 一旦被贴上“犯罪人” 的标签, 对其工作、 生活和家庭影响较大, 甚至会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从这个角
度考虑, 对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等行为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行为人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的(超过 15 公里/小时), 可以对其处以警告、 罚款或者扣留车辆的行政处罚。 如果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可以通过民事赔偿予以补救。 如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符合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 可以依法处理。
当然, 一些地方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现象较为严重, 发生多起交通事故, 也确实需要高度重视超标电动自行车存在的安全隐患。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消费市场, 修改完善电动自行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适当提高电动自行车的最大设计车速。 必要时, 可以考虑将其中一部分符合摩托车技术条件的超标电动自行车作为机动车进行管理。 但在有关部门明确将超标电动自行车纳入机动车产品目录 进行规范之前, 公安、 司法机关不宜因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就将其认定为犯罪。 综上考虑, 类似本案情形, 作无罪处理更为妥当。
(撰稿: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曾琳 审编: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马
岩}
评论